坦白说,第一眼在屏幕上刷到那个画面,就觉得,不就是个灰扑扑的飞机厂房嘛。这种地方,看多了也就那么回事,一排排还没上漆的铁疙瘩,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站在前面,更像是个背景板。
直到你把画面放大,才咂摸出不对劲的地方。这并排停着的,怎么看着像又不是一个东西?一个机翼老老实实地伸展着,另一个的翼尖却向上折了起来。这一下,事情就有意思了。这根本不是一次简单的亮相,这是直接把两张底牌——歼-35A陆基型和歼-35舰载型,一起摊在了桌面上。
很多人可能还停留在辽宁舰、山东舰上歼-15滑跃起飞的印象里。那确实是一代功臣,解决了我们从无到有的问题。但说句实话,歼-15面对那些能把雷达信号缩成一只飞鸟大小的对手时,就像一个明火执仗的壮汉闯进了一群潜行者的地盘,还没看清人影,可能就已经出局了。这种焦虑,福建舰下水那天达到了顶峰,一艘装备了电磁弹射的航母,如果没有一个配得上它的隐身舰载机,那就像顶级跑车装了个拖拉机引擎,劲儿使不出来。
所以,这次同框的意义,远不止是“我们也有了”。它回答了那个最关键的问题:福建舰的“拳头”到底是什么。那个向上折叠的机翼,不仅仅是为了塞进航母那个寸土寸金的机库里——翼展从13.4米收拢到9米,能在机库里多塞几架,战时就多几个攻击波次。更重要的是,它那个强化过的尾钩和起落架,明明白白地告诉所有人,它就是为电磁弹射准备的。
而旁边那个机翼舒展的兄弟,歼-35A,则解开了另一个谜团。过去大家都在猜,歼-20之后,我们的下一款主力战机会是什么样?是继续走高端空优路线,还是搞一个更全能、成本也更可控的多面手?现在答案很清楚了:全都要。歼-20继续扮演那个一击致命的顶尖刺客,负责踹开最难的门;而歼-35A,机体更轻,推重比更高,任务更灵活,就像一个特战小队队长,既能格斗,也能指挥轰炸,还能带队渗透。
最有意思的是它们的设计思路。美国人搞F-35的时候,也想一机三用,陆基、海军、陆战队都照顾到。结果海军版的F-35C为了适应航母起降,把主翼面积增大了快三成,直接把自己搞得有点臃肿,空战机动性打了折扣。沈飞这边的工程师显然是看过这本“错题集”的,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一个设计硬吃三碗饭。
歼-35和歼-35A是“孪生”,不是“克隆”。它们共享了最核心的航电架构、发动机接口和武器系统,这意味着飞行员的训练体系、地勤的维护工具大部分都能通用。有航空口的朋友私下聊过,这种“一机两型”的策略,全寿命周期成本能压下来至少15%。省下来的钱,能干多少事?这笔账谁都会算。但到了具体的任务环境,两者又“分道扬镳”。舰载型加固了机身,涂上了防腐涂层,一切都为了在海上高盐高湿的环境里扛住折腾。陆基型则把这些“累赘”全扔了,换来的是更极致的飞行性能。
这就构成了一幅覆盖范围极广的打击图景。东部和南部战区的前沿机场,部署的是轻快凌厉的歼-35A,与重型的歼-20形成高低搭配。而在几百上千公里外的西太平洋上,福建舰航母编队前出,甲板上停满的是歼-35舰载机。两者通过数据链实时互动,形成陆海呼应的隐身打击网。以前我们是岸基防御,现在是把防线主动向外推,而且是用对手最头疼的方式。
这其实就像我们现在用的电子产品,一个标准版,一个Pro版。Pro版性能拉满,应对最专业的场景;标准版功能齐全,皮实耐用,适合日常。底层都是一套操作系统,软件全兼容。这种高效、灵活、可扩展的思路,应用在国之重器上,其背后透露出的自信和对未来战场的深刻理解,比飞机本身那0.01平方米的雷达反射截面积,更让人心潮澎湃。
所以,这远不是一两架新飞机那么简单。这是一个信号,标志着一套全新的、空海协同的作战体系已经正式成型。这套系统的玩法,够很多人好好研究一阵子了。
配资吧官网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